經過10年“追逐”,歐洲航天局的彗星探測器“羅塞塔”12日向目標彗星的彗核發射著陸器“菲萊”,以便更直接地探索彗星。歐洲中部時間12日17時03分(北京時間13日零時03分),歐洲航天局彗星著陸器“菲萊”踏上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錶面。只是,經歐航局證實,著陸後的“菲萊”並未按計劃牢牢固定在彗核錶面,為日後取樣工作設置了不少障礙。儘管“菲萊”前途未卜,歐航局還是為之振奮,因為它是人類首個成功著陸彗核錶面並傳回數據的探測器。
  著陸時固定裝置沒有射出
  歐洲中部時間12日17時03分,歐航局位於德國達姆施塔特的歐洲空間運轉中心收到確認“菲萊”著陸的信號。控制室內一片歡呼。
  “菲萊”創造了歷史,成為第一個登陸彗星的人造探測器。
  “我們雄心勃勃的‘羅塞塔’任務已在歷史書上占據一席之地,”歐航局局長讓-雅克·多爾丹說,“不僅因為它首次抵達並環繞彗星,還因為它向彗星錶面投放了一個著陸器。”
  由於彗星引力小,“菲萊”從距離彗星22.5公里的高度降落至彗星錶面用了大約7個小時。為防止“菲萊”著陸時彈走,科學家們為它設計了三根螺栓和兩個“漁叉”裝置,這些裝置將在“菲萊”著陸時釘入彗星錶面。同時,“菲萊”頂端的一個冷氣推進器也將幫助其固定在彗星錶面。
  不過,著陸過程並不如預想順利。科學家在“菲萊”12日上午與“羅塞塔”脫離前的檢查中發現,“菲萊”的冷氣推動器無法啟動。著陸時,“菲萊”的“漁叉”裝置也沒有射出。
  著陸地點和方式尚不清楚
  歐航局當晚表示,“菲萊”可能不是一次性著陸,而是“兩次著陸”。這意味著,“菲萊”著陸時可能一度被彈起。
  歐航局說明,按計劃,“菲萊”著陸後,兩個類似漁叉的觸手應該牢牢抓住彗核錶面,從而固定自身。但這一過程沒有如期完成,“菲萊”可能著陸在一處較軟的錶面或者輕輕彈起又落了下來。
  歐航局分管“菲萊”登陸任務的負責人斯特凡·烏拉梅茨說:“但願,‘菲萊’能留在(彗核)錶面,讓我們能繼續科學探索。”
  參與“羅塞塔”項目的德國航空航天中心發言人安德烈亞斯·許茨12日晚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目前能確認的是,“菲萊”已在彗星錶面著陸,但著陸地點和具體方式都不清楚,仍需等待第二天的數據分析結果。
  狀態看似穩定已傳回數據
  “菲萊”重100公斤,大小如同一臺電冰箱,攜帶了10個科學儀器。
  現階段,“菲萊”已經傳回了“大量數據”。
  但由於它的“漁叉”沒有抓住彗核錶面,現在歐航局的專家正在努力想辦法,確保它不會再次飄回太空。烏拉梅茨說,“菲萊”的命運現在還不明朗。
  參與“羅塞塔”項目的法國天體物理學家菲利普·戈東擔心,如果“菲萊”沒有固定自身,就難以展開鑽孔取樣。“不過,‘菲萊’好像翻了過來,狀態看似穩定。”
  “菲萊”項目主管保羅·費里說,“菲萊”自帶的電池只夠它運轉64小時。此後,它不得不依靠太陽能充電,每天工作1小時。
  探測任務持續至明年12月
  整個探測任務將持續至2015年12月。不過,“丘留莫夫-格拉西緬 科”彗星眼下正逼
  近太陽,“菲萊”的隔熱設計只能讓其在該彗星錶面堅持到2015年3月底。屆時,彗星距離太陽3億公里,“菲萊”將因周圍溫度過高而停止工作。
  “羅塞塔”探測器則繼續繞目標彗星運轉,觀察它接近並遠離太陽時的變化。
  □影響
  人類文明邁出一大步
  儘管前途未卜,但“菲萊”成功著陸至彗核錶面並傳回數據尚屬人類首次。
  按照計劃,“菲萊”著陸後將借助其攜帶的10個儀器設備在彗星上開展科學研究。
  “菲萊”首先獲取的數據和信息包括:著陸地點的全景照片、著陸點周圍地表的三維高清影像、彗星表層及深層物質成分。
  此外,“菲萊”還將分析彗星錶面的電性和力學特征。
  與此同時,正圍繞彗星運轉的“羅塞塔”探測器也將從遠處觀察彗星。“羅塞塔”與“菲萊”的觀測結果將相互補充、印證。兩者還將隔著彗星傳送低頻無線電信號,並藉此探測彗星的內部結構。
  歐航局局長讓-雅克·多爾丹說:“對人類文明而言,這是一大步。我們率先完成這項任務,這將名留青史。”
  美國航空航天局行星科學部門主管吉姆·格林表示祝賀:“敢於在彗星上著陸是多麼無畏、令人興奮且難以置信的事啊,從科學角度來講,這是我們都想做的事。”
  歐航局高級科學顧問馬克·邁克考格林認為,仔細研究67P將收穫豐碩成果。
  □解讀
  1
  為何要登陸彗星
  對彗星的研究可以幫助人類瞭解宇宙和地球
  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表示,關於彗星的起源並非一種,但由於其形成時間與宇宙相當,因此對彗星的研究可以幫助人類瞭解宇宙和地球的起源。
  朱進介紹說,以太陽係為例,由於物質的相互吸引,空間中物質的不斷飛行、碰撞等運動,一些星體就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其中一些體積比較大的就有可能形成行星,而另外一些比如彗星就依然在空間中飄蕩。因此,研究彗星對於瞭解宇宙空間的起源形成是很有幫助的。
  朱進表示,由於彗星溫度較低,運行速度比較快,大部分時間與太陽較遠,因此造成彗星錶面變化的因素相對較少,這樣也保證了彗星上的一些物質能夠保存比較完好,如果人類能夠探測到這些物質也是非常有用的。
  航天專家龐之浩介紹道,由於此前對於這顆彗星的探測時,發現了類似液體的物質,因此一旦這一探測被證實,對於地球上水的來源,甚至生命的起源都是有大意義的。
  2
  為何選擇該彗星
  主要考慮時機問題以及彗星體積等自身因素
  龐之浩介紹,此前科學家希望登陸的是另一顆彗星,但是由於錯過了發射窗口時間,所以最終確定了這一顆彗星登陸。
  朱進介紹說,由於此前彗星都是通過觀測研究,因此具體登陸哪一顆彗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而對於登陸彗星的可行性方面,龐之浩認為,此前選擇這顆彗星的原因主要考慮時機問題,距離太陽太遠和太近對於登陸都比較困難,另外再加上對彗星體積等自身因素的考慮,綜合各種條件最終確定登陸這顆彗星。
  由於人類此前曾經發射過圍繞彗星觀測的飛行器,因此這顆彗星此前沒有人探測過,也是入選的一個原因。
  3
  與其他星球登陸有何不同
  控制難降落難,探測器最終能被喚醒登陸實屬不易
  談到彗星登陸與其他登陸的不同,龐之浩表示,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是控制難,此次登陸距地球距離比較遠。一共距離地球5億公里,指令信號發射過去延時28分20秒。因此所有指令必須計算準確,提前發射。
  其次是降落難。由於這顆彗星是個異形,外表看像個小鴨子。不像其他星球類似一個球體,彗星錶面適合降落的場地條件較差。因此,比起此前人類飛行器降落其他星球難度大很多。
  再次,此次發射了10年的探測器最終能夠被喚醒,並能夠依然被控制登陸,實屬不易。這麼長的時間,這麼遠的距離,空間環境如此惡劣,任何一個環節出錯,都會導致任務失敗。京華時報記者程磊
  □鏈接
  “羅塞塔”追星之旅
  2004年3月,“羅塞塔”探測器由一枚阿麗亞娜5型火箭運載,從法屬圭亞那庫魯航天中心發射升空,任務是在2014年追上目標彗星“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並釋放著陸器“菲萊”。
  2005年3月,“羅塞塔”探測器首次借助地球引力改變速度和軌道,並於2007年分別向火星和地球“借力”調整飛行。
  2008年9月,“羅塞塔”探測器近距離飛掠小行星“斯坦斯”,用所攜導航相機及光學和紅外成像系統對其進行全方位觀測,並將數據傳回歐洲航天局。
  2010年7月,“羅塞塔”近距離飛掠小行星“魯特西亞”,並傳迴首批高清照片。
  2011年6月,為節省能源,“羅塞塔”探測器進入“深度睡眠”。直至2014年1月,休眠31個月的“羅塞塔”被歐洲航天局喚醒。
  2014年3月,同樣自2011年6月進入休眠狀態的著陸器“菲萊”被喚醒,以便為年底著陸做好準備。
  2014年7月,“羅塞塔”距目標彗星1.4萬公里時拍攝的照片顯示,“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由兩部分連接而成,形似一隻橡皮鴨。同年8月,已飛行超過64億公里的“羅塞塔”成功進入目標彗星的運行軌道。
  2014年9月,科學家在上述“橡皮鴨”彗星的頭部為“菲萊”選定著陸點。
  2014年11月12日,“羅塞塔”與“菲萊”分離,“菲萊”借助目標彗星的引力飛向著陸點。
  A18-A19版除署名外據新華社京華時報製圖謝瑤  (原標題:著陸時沒抓牢“菲萊”前途未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t27gtxch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