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編者按
  一條潮白河,橫桃園二手餐飲設備亘於北京與三河之間,不過寥寥百米距離,卻讓兩個城市的命運在過往的歲月里相差千里。
  在建築設計地理上,三河是個奇特的存在---明明隸屬於河北省廊坊市,卻被京津完全環抱,游離於河北主體之外。
  這樣的區域有個好房網名字叫作“飛地”。在中國,三河與相鄰的大廠回族自治縣及香河縣構成了中國最奇特的一塊飛地,因其位於廊坊北部,故合稱“北三縣”。這是中國面積最大的飛地---1277平方公里,也是中國行政級別最高的飛地---整個縣都是飛地。它將河北省行政區劃分為兩個部分,成為中國地圖上的一景。
  在河北環首都的14個縣市區中,由於擁有燕郊這塊風水寶地---毗鄰北京CBD,與天安門直線距離只有30公里,距首都機場25公里---三河發展得最為成熟。在“北三縣”中,三河的土地面積、人口總量占到了一半,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超過了三分之二,為北三縣之首。而在整個河銀行利率北,三河的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總量連續多年在河北省各縣中位居第一,並居廊坊首位。
  在京津冀一體化進程提速、“首都經濟圈”寫入國家“十二五抗癌食物第一名”規劃之際,始終焦灼於努力實現經濟騰飛的河北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尤其是一直力圖對接北京、融入北京的環首都地區。
  然而,緊鄰首都這個區位優勢是一把雙刃劍。
  在承接京津產業轉移發展自身經濟的同時,對整個河北來說,首要的任務還是服務首都,尤其是對於包括三河在內的北三縣這塊飛地。這就使得三河這樣的環首都縣市的城市總體規劃必須以此為大前提,併在兩者之間取得巧妙的平衡。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借勢京津冀一體化,在“首都經濟圈”中闖出一片新天地。
  京津冀一體化提速
  京津冀區域合作如今似乎一朝之間春風拂面。有分析認為,此番高調合作姿態緣於中央有要求、京津有需求、河北有渴求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劉武 | 北京、河北三河報道
  2013年12月10日至13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在京召開。這兩個重要會議將城鎮化建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等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這兩個會議還要求繼續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重視跨區域、次區域規劃。提出要把城市群作為主體形態,在中西部和東北有條件的地區逐步發展形成若干城市群。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分析認為,未來中國城鎮化將轉向發展以省會為中心的次區域城市群和以縣市為基礎推進就地城鎮化。作為大型都市群,只有珠三角、長三角和以京津為中心的環渤海。
  2013年5月14日至1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天津考察工作時,對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寄予厚望,指出要積極推進京津冀區域合作,促進優勢互補、共贏發展。
  河北省委書記周本順在履新河北之後不久,也明確提出打造環京津增長極戰略。該戰略將距京40公里、距津60公里的廊坊市提到“打造河北環首都增長極的戰略突破口”的地位。
  在大形勢的驅使下,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為關鍵的中國經濟第三極發展進一步提速,這為毗鄰京津的河北城市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京津冀協同發展峰迴路轉
  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科學設置開發強度,儘快把每個城市特別是特大城市開發邊界劃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綠水青山保留給城市居民。城市規劃要由擴張性規劃逐步轉向限定城市邊界、優化空間結構的規劃。
  這無形中為京津冀協同發展註入催化劑。
  作為中國經濟第三極的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京津冀協同發展。但是,由於區域內經濟發展差距明顯,京津冀協同空間巨大,難度也更大。尤其是北京與河北之間很多地方山水相連,但是收入懸殊,“翻一座山工資翻三番”。
  曾有中央領導在視察河北時明確表態,“決不能讓北京周邊地區的貧困帶長期存在”。而推進京津冀一體化、加快首都經濟圈建設被認為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路徑。
  過去一個時期,京津冀一體化進展緩慢。而2013年在中央和地方高層的推動下,進展緩慢的京津冀區域合作峰迴路轉。
  2013年5月14日,習近平視察天津時“對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寄予厚望”。之後天津、北京兩地黨政領導也隨即表態。
  5月19日、5月22日,孫春蘭、郭金龍先後率天津、北京黨政高層赴河北“送溫暖”。期間,津冀、京冀先後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據公開信息顯示,協議有具體的針對性指向。
  天津市委書記孫春蘭在河北考察時說“親望親好,鄰望鄰好”,雙方商定在推進區域一體化進程等10個方面深化合作。北京和河北則商定在著力打造首都經濟圈、共同推進北京新機場建設、支持張承地區產業發展等方面加強合作。
  河北的回應也可圈可點。
  在會見天津代表團時,河北省委書記周本順表示,河北省對把津冀互利合作推向更高層次“非常重視,特別期待”。河北要“虛心學習天津、積極依托天津,接受天津輻射”。
  在會見北京代表團時,周本順提出河北希望成為北京的“大屏障”“後勤部”和“護城河”。在發展中,河北要堅持不違背首都經濟圈的規劃、不上影響首都生態環境的項目、不增加首都城市功能疏解壓力的“三不原則”。
  很明顯,天津、北京的“送溫暖”行動正當其時,河北迴應也非常貼切。京津冀各方在交通基礎設施、產業合作、大氣污染治理等方面都明確要取得突破。比如,河北省正大力推進大氣污染治理。周本順強調“要以堅定決心和超常舉措”推進並取得實效。
  三地默契的積極表態,在幾年前並不常見。京津冀區域合作如今似乎一朝之間春風拂面。有分析認為,此番高調合作姿態緣於中央有要求、京津有需求、河北有渴求。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中心規劃部主任、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規劃院副院長文輝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這種姿態體現了一個很明顯的變化,這種變化會帶來很多機會。如果沒有冀的發展,就不會有好的京津,冀的發展也離不開好的京津。”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副院長楊保軍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北京是個資源富礦,能不能給周邊留下些東西,要看周邊搭建什麼平臺。”
  河北的奮爭與努力
  對於京津冀區域合作,河北一直處於“渴求”狀態。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為了消除經濟差距過大的問題,河北省一直在積極對接京津謀求發展,但是始終未能見到大的實效。
  事實上,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京津冀各方就簽訂過框架協議,共同達成過“廊坊共識”,有過合作備忘錄,形成了“會談紀要”,但都未見明顯動作。
  1982年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中,就提出“首都圈”設想。1996年,《北京市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正式提出“首都經濟圈”概念。
  之後,官方、學界圍繞北京及周邊發展又提出多種構想。比如,兩院院士吳良鏞2001年提出“大北京”規劃。天津有學者倡導設立京津兩個特區,特區之上再設副國級大區。
  清華大學區域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施祖磷曾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有必要在國務院層面設立協調機構來解決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利益糾葛及體制障礙。”
  2004年11月,“京津冀都市圈”規劃啟動編製,至今成為最難編製的規劃。2010年9月份,河北省將“環首都經濟圈”定位為環京經濟特區,以及京津冀區域合作戰略平臺。2011年,隨著“首都經濟圈”寫入“十二五規劃”,媒體先後報道規劃有望2013年年底出台。
  時至今日,上述相關規劃均未出台。但是,從上述歷史脈絡中可以看出河北省對京津冀區域一體化一直非常積極。在脈絡的深層里也能發現,現實面前京津冀三地其實都拖不起。
  河北雖有地理上環京津的獨特優勢,卻陷入“大樹底下不長草”的現實劣勢。更為尷尬之處在於,河北自身的經濟中心城市不明確,也曾經沒有把握住沿海優勢,被喻為“沒心沒肺”。
  北京被“攤成了大餅”,在打造“國際化大都市”的過程中遇到的各種不可承受之重,比如交通、環境壓力,以及城市承載力等,都需通過轉移到周邊來緩解。海洋對經濟愈發重要,天津卻未能送北京出海,河北省秦、唐沿海則作用不彰,北京為尋找出海口曾費盡心思。
  在數十年的京津城際競爭中,天津曾萎靡式微。時過境遷,如今天津羽翼漸豐,土地、港口等資源稟賦優越。但是天津要完成“北方經濟中心”建設,勢必需要與京冀緊密協作。
  文輝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特大城市自身發展過程中的‘城市病’問題越來越突出,北京解決不了,天津也解決不了,需要周邊的中小城市對它進行配合。”
  早在20世紀初期,西方城市規劃先驅即已認識到,解決城市問題不能局限在狹小的城市範圍之內,必須把城市與區域聯合起來。美國學者芒福德則更為明確地提出了區域整體發展理論,同時指出“真正的城市規劃必須是區域規劃”。
  這些理論對國內大城市尋求從區域層面,來解決城市問題提供了可供選擇的路徑。於是,城市群發展被越來越重視。
  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要求把城市群作為主體形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
  據楊保軍透露,中央相關財經主管部門剛委托學界做完一個關於城市群發展的課題。實際調查和理論推導下來發現,一段時間內人口還是會往中心城市聚集,“大城市病”會越來越嚴重。所以學界提出的策略就是,由過去點上的集中走向面上的有機疏散。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區域與城市規劃設計研究中心主任方創琳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我們為什麼要強調城市群?就是為了突破城市界限,實現各方面一體化發展。城市群里某個城市不能獨自解決的問題,必須通過城市群層面解決。”
  文輝則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發展城市群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了打破行政區劃和市場壁壘,讓資源和要素在城市群里自由流動。”
  環京津城市的機遇
  文輝認為發展城市群對中小城市更為有利,因為大小城市有了平等對話的平臺。如果是,這將進一步給河北環京津城市發展帶來利好。
  從20世紀末開始,中國陸續出台西部大開發、促進中部崛起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發展戰略。近年來,中央和地方又先後批覆數十個區域經濟規劃。到目前,我國沿海經濟初步形成了“三大”(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多區域的發展格局。
  近期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同時強調擴大內陸沿邊開放,加快沿江發展。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擴大內陸沿邊開放,形成橫貫東中西、聯結南北方對外經濟走廊。”
  無法迴避的是環渤海區域作為“三大”之一,其發展相對珠三角、長三角要慢。京津領銜的“環渤海經濟區”概念始於1986年,但是因其長期缺乏協同作戰,從而對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力不足。
  如今環渤海經濟區開始熱火朝天,這裡是中國經濟的第三極。京津冀一體化、首都經濟圈建設,在較大範圍內看正是為了推進環渤海經濟區加速崛起。
  京津冀三地常被稱為“雙黃蛋”,北京、天津被譽為雙“蛋黃”,河北環繞之外為“蛋清”。 蛋清、蛋黃早日融合,推動京津冀一體化是河北省的長久期待。
  京津冀從何處融合?看點最先又會在哪裡?其實攤開地圖,就會很容易發現廊坊是京津冀的交匯中心,而廊坊有一塊飛地盤踞京津之間,天然存在汲取雙“蛋黃”精華之優勢。
  這塊飛地就是廊坊市三河市、香河市、大廠回族自治縣,也被稱為廊坊“北三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經過多年謀劃,“北三縣”一體化已被納入河北對接京津的著力方向。
  2013年4月23日,周本順在廊坊市調研時表示,“河北打造環京津增長極,廊坊是戰略突破口。”他特別要求北三縣,“更要精心謀劃,統籌考慮,千萬別把這塊地方給浪費了。”
  方創琳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河北環首都城市要幫著北京圓“建設世界城市”的夢,尤其是三河等北三縣要圍繞建設世界城市群尋找自身位置。”
  國際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公用經濟研究會秘書長許正中建議三河建設整個環渤海的離岸金融結算中心。“這簡直相當於一個印鈔機,現在不僅京津冀,整個環渤海也沒有這個中心。”他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
  在世界上,巴黎、東京、紐約等世界性都市圈的形成,都有都市連綿區作支撐。在一定時期內,連綿區發展最快、最有活力,在避免、化解大城市病上能發揮重要作用。
  北京也在幾十年發展中積累了“大城市病”。新華社《望》新聞周刊副總編輯、城市規劃專家王軍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北京無法繼續‘攤大餅’,否則再先進的技術也無法解決‘大城市病’。201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劃定城市開發邊界或許正因為如此。”
  新時期河北發展的眼光也不僅只在環京津,還有沿海地區。“全力打造沿海地區率先發展的增長極”、“大力培育環京津地區新的發展增長極”是在2013年5月6日河北省委全委會上,河北省提出的“四大攻堅戰”的前兩大攻堅戰。
  周本順要求河北沿海地區經過3~5年努力,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要占全省半壁江山。他對環京津增長極區域的廊坊要求近期目標是經濟總量至少占全省1/10,遠景目標要達到全省1/8、1/7,甚至是1/5。
  “如果廊坊的經濟總量連全省的1/10都達不到,那就不能成為突破口,也難以形成增長極。”周本順曾表示。他要求廊坊近期發展對標蘇州、無錫和東莞,其中三河、香河兩縣(市)對標昆山。
(編輯:SN08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t27gtxch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